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1249节

热门小说推荐

考虑到此次祭祀是要打着六下西洋的旗号,这派出去的大员不仅要做好保密工作,也要与郑和能处理好关系,朱棣便去征求郑和的意见,此次祭祀的主祭人选究竟派谁去比较合适。

郑和见朱棣征求他的意见,便立即提出了一个人选,这人便是刚刚就任北京国子监祭酒的胡俨,也是郑和同父异母的哥哥。

胡俨自从出任国子监祭酒以来,不仅是将国子生的管理、教学、考试各项事宜处理得井井有条,还在重修《太祖实录》、编纂《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的过程中,都担任了总裁官。由他去担任此次秘密祭祀水龙脉的主祭,不论是资历,还是名望,那都是足够了。

就这样,郑和六下西洋的过程中,胡俨秘密随行。而郑和之所以推荐胡俨,就是想让自己的哥哥能有机会去西礁的水底墓前祭祀一番。

船队抵达龙头之后,郑和谎称身体报恙,需在龙头休整。为了不耽误各国使臣归国,郑和派出部分船只送这些使臣归国。

支使走各国使臣之后,郑和迅速与风烛残年的马悦接洽。在马悦的全力配合之下,胡俨在龙头水域秘密主持了祭祀水龙脉的仪式。

在龙头逗留了一段时间,待那些分送各国使节归国的船只归队之后,郑和的船队立即返程。当然,在西礁少不了要稍作停留,刚刚担任了水龙脉主祭的胡俨,在西礁真正地祭祀了自己的父母。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夏,郑和的船队归国。第六次下西洋,是郑和七下西洋用时最短的一次。因为这次下西洋的真实任务很单一,就是祭祀水龙脉。

当然,对于外界,还是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的。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

意思就是说,郑和船队在这次下西洋的过程中,遇上了大台风,宝船都差点儿被刮翻了,不得不中道折回。

交趾方面。李彬死后,马骐屯重兵在义安城,企图仍将黎利压制在义安深山之中。黎利见义安城有明军重兵把守,不敢贸然进攻,只得派人在老根据地蓝山乡、灵山一带活动,逐渐壮大自己的声势。

陈智、方政二人虽然名义上是明军的最高领导,实际上不得不看马骐的脸色行事。加上这二人的‌‌军‎‍‌事‍‎才能只是平平,眼看着黎利的人开始到处搞事情,他们也没有能力去阻止事态的发展。

黎利的人今天在这里放一把火,明天在那里搞一个恐怖袭击,搞得明军是防不胜防。虽然未对明军造成重大伤害,但隔三岔五地老出乱子,谁也受不了。

朱棣得知交趾这边情况有些糟糕,便分别写信责备黄福、马骐、陈智、方政等人。

这黄福倒还好说,反正他不管‌‌军‎‍‌事‍‎,也就不疼不痒地上书给朱棣,自我检讨几句。但马骐、陈智、方政三人就不一样了。

马骐在写给朱棣密信之中,那是将责任全推卸给了陈智、方政二人。另外,马骐又分别去找这二人,离间这二人,鼓励他们互相揭短。陈智、方政二人也不敢得罪马骐,只得在给朱棣的上书之中,纷纷指责对方的不是。

这下好了,马骐、陈智、方政这个交趾明军的最高三人组算是乱成了一锅粥。陈智、方政二人互相打小报告,马骐再打他们两人的小报告,这就是在为黎利营造发展壮大的绝佳时机。

当然,黎利也不会不把握这个机会。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初,在黎只的大胆建议下(实为胡不悔建议),黎利决定绕过义安城的明军重兵,采取跳跃式的进攻方式,去攻击明军防守薄弱的河静地区。

这一避实就虚的战略迅速取得了奇效,短短数月之间,黎利的大军连克新平、顺化多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朱棣又在第五次北征的途中病亡,明廷更是没有工夫去理会交趾的战事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回都让黎利给赶上了。

刚刚即位明仁宗朱高炽,不仅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还得时刻提防着亲弟弟朱高煦。由于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已立下赫赫战功,朝中有不少他的拥护者。这个时候,对于朱高炽来说,稳定局面的最好方式便是将一些办事稳练、且与朱高炽没有什么瓜葛的外任官员迅速调回京师。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交趾的黄福被朱高炽匆匆调回了北京。虽然黄福觉得皇上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将自己调回京师,很可能让交趾的形势雪上加霜,但是,京中的政权稳固在当时显得更加重要,黄福只得立即启程、与交趾的战友们匆匆作别。

黄福这一走,那简直是给黎利的迅速壮大再上了一道保险。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初,刚刚即位不久的朱高炽深感交趾形势危急,便封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大将军,前去平定交趾。

另外,朱高炽也认识到黄福的离开,进一步加剧了交趾的局面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于是,朱高炽派出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洽,让其与王通一道出镇交趾,由陈洽接替黄福的职务,担任布政使和按察使。

陈洽曾随张辅两征交趾,也正是因为在出征交趾的过程中表现突出,被朱棣提拔为兵部尚书。朱高炽相信,有陈洽前去主持大局,交趾应该出不了大问题。

再来说说那王通。王通其实是个官二代,袭了父亲的爵位。由于跟宫中的太监关系处得不错,得知明仁宗朱高炽要派人出镇交趾的消息之后,王通迅速打通了关节,谋得了这个独镇一方机会。

历史上提起明仁宗朱高炽,都是赞誉有加。虽然这哥们儿英年早逝,只当了一年的皇帝,但他与他儿子朱瞻基在位期间,被史学上称为仁宣之治。

但我不得不说一句的是,在交趾问题上,朱高炽犯了错误,而且是犯了大错误。既然交趾的局势恶化,此时明廷派人前去,最合适的人选是谁?

当然是张辅啦!

张辅四征交趾,对交趾的山川地形、对交趾起义军的战略战术,可谓是了如指掌,对交趾明军的驾驭,也可谓是轻车熟路。放这这么合适的一个人选不用,你要说朱棣和朱高炽父子没有将张辅归为朱高煦**,我真是不信。要知道,当时的张辅才刚刚五十岁,正是一位优秀将领的黄金时期。

王通和陈洽到位之后,都知道马骐这个人的能量大,便事事唯马骐马首是瞻。再加上王通的‌‌军‎‍‌事‍‎才能确实比张辅、李彬差了许多,接下来明军的失败就是可以预料的事情了。

陈洽虽然在两征交趾的时候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那也得看他是跟得谁,他当时可是跟着张辅混的呀。真让陈洽独当一面,恐怕也是有些难为他了。

就在这一年,皇位都没坐热乎的朱高炽又病逝,朱瞻基即位,皇权再度发生更替。

日期:2021-06-05 07:18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