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33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13-05-09 08:04:47

针对中唐时佛老昌兴,儒学低迷,韩愈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寻找批判武器,提出“性情三品”说,以此驳击佛教追求清静寂灭的心性说。

然而,当韩愈把人之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之时,其实也就堵住了一条逻辑之路,即人人皆可以修养心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不断自我心灵回护与完善,达到人格与道德的自我提升。

那么,这一理论设计就与佛教所倡导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也与道家所声张的“人人可修炼得道”等观念,有了理论上的明显缺陷。或者说,韩愈的“性情三品”论根本无法推翻佛教的心性论。

李翱发现了这一明显的理论缺陷,于是他超越老师韩愈向前迈了一步,引借另一部儒家经典《中庸》中思孟学派的思想传统,着重从圣人之性与百姓之性无差别处入手,建立以儒家德性为主体,以性命为中心的“天人合一”伦理价值体系。

他直截了当地提出:“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邪?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睹其性焉。”他认为,人性并不能简单地分为几品,事实上,性的善恶只与情相关,就性的本质说,人人都可为善,只是因为情的遮蔽,于是才有了或善或恶的情之表现。“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期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变来,故性不能充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