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逐条看一看这些叙述的真实性。第一条,金积堡之役是从同治八年下半年开始,至同治九年岁末结束的,前后将近一年半的时间。但是,按照作者所写的情况,仅第一阶段就长达三年之久。即使清代的官书再不可靠,在这种重大事件的记录,也不可能在时间上出现如此巨大的出入。第二条,“清将魏花脸,很可能是魏光焘被回军打死”。经查,同治八年以后在整个金积堡战役期间阵亡的清军军官只有一人姓魏,此人名叫魏南华。在按照官阶大小排列的阵亡军官名单里,他的名字甚至排在最低级别的“尽先把总”的后面,只是一名“外委”而已,甚至不能算是正式军官。如此低微的官阶,当然不可能拥有由他掌管的营盘,更不可能担任一个方面的指挥了。至于魏光焘,则是左宗棠在陕甘期间的重要助手之一,他后来担任了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多种职务,由他指挥的牛庄之役,是甲午战争中极其惨烈的一战,老湘营也于此役之后谢幕,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魏光焘于1915年3月病逝于湖南家中,怎么可能提前四十多年前就在金积堡战死了呢?然而,在这位作者的笔下,连魏营的遗迹都清晰可辨,不由你不信。其实,小说中所有这些描写至少也是一个指鹿为马、张冠李戴的错误,假如这位作者事前能稍稍翻一翻书,恐怕就不会在他的“生命之著”中这样信口开河了!第三条是所谓的“机关炮”,我们知道,即使在甲午战争中,晚清最现代化的北洋舰队由于经费原因也没有用上机关炮——当时叫速射炮,这一事实甚至被许多人说成导致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之一。在甲午之前二三十年,军饷极其艰窘的陕甘清军竟然拥有如此先进的新式武器,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大事,应该是不难想象的。可是,在左宗棠的所有文牍函件中,对此竟然只字未提,其他晚清时期的任何文献中,也从来没有提到在当时有这种极为吸引眼球的武器存在。难道这种机关炮,只是在金积堡战役中稍稍现身,此后就一直被珍藏起来,严格保密,从所有人的视线中消失了,即使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这样的情况下也依然被雪藏不用,这可能吗?这样的事实只能说明,所谓的机关炮,不过是一种子虚乌有的杜撰罢了。但是,作者不仅将它写得生动具体、活灵活现,还加上了这样的注解,说它“大概是左宗棠使用四百万两外债采办的欧洲新式军火之一种”,为这种杜撰增添了一条旁证, 这种手法之荒唐,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仅有受访者的叙述,当然很容易令人怀疑,但是如果一位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科班”再在后面作出这样的补充,就令读者不能不信了,谁会想到,这位“科班”在他的“生命之著”中会如此的草率,根本不拿读者也不拿自己当回事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