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的前夕,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曾这样描绘当时的北京:“到处都在铺石子路,街道也用电灯照明,电话畅通,邮局每天投递八次信件,巡警们简直叫人赞扬不尽。自来水供应良好,我敢断定不需要多久这里的人们即将能乘上电车。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财富在增长的迹象映入眼帘。兴修铁路取得真正的进展,无论哪里修筑起一条铁路,那铁路穿过的省份就会得到难以置信的好处。”
而在革命后,《泰晤士报》又发表了一篇政治评论说:“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一些最了解中国情况的人不能不怀疑,在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国家里,自从最遥远的历史早期以来,皇帝就象神一样统治着他们。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用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取代君主政体呢?”
很奇怪的是,外国人对清末的观察和对革命的担忧似乎和我们的主流描述大不相同,而莫里循所描绘的景象很快便被革命打破了。在国人的印象中,晚清的最后岁月大都是极为的不堪和破败,至少在当年革命志士们留下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多是痛苦、彷徨、恐惧和失望。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在国人的印象中,晚清的最后十年何以会如此的模糊和矛盾呢?
或许,这就是笔者要写这本小书的原因了。和以前的作品一样,本书也坚持用一种温和的、人性的平民化史观,尽可能客观的去理解和描述那个时代。笔者曾用“西门送客”的笔名出版了上一部作品《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那本书的起点是鸦片战争,结尾是庚子年,而这本小书正好承接前一本,主要围绕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立宪和革命三个主要内容。限于笔者的学识有限,文中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多为担待。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