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7-16 10:00:16
王以哲和何柱国这些人毕竟在他们那个体系内呆惯了,哪里懂得民心不可违的道理。虽然“少壮派”官阶相对都不高,但却反映了东北军中下级军官的一种普遍意见,不重视不行。
陕北中央经过内部磋商,决定为大局计,保留自己意见,选择与张杨站在一起,同进共退,暂时不主张先行撤兵。如果老蒋执意要打,那就打了再谈。
杨虎城本身就是倾向先释张再谈判的,加上红军的支持,“三位一体”的舆论倾向立刻扭转过来。
在此背景下,东北军召开了渭南会议,讨论要不要将渭河南岸的部队先行撤至北岸。
王以哲生了病,来不了,就由何柱国在会上发言,仍然坚持先撤兵。这下惹恼了“少壮派”,后者当场发起反击,并倡议大家签名,看究竟是主战的人多,还是主和的人多。
结果没有一个不签的,会议形成了主战的基调。
眼见无论在“三位一体”,还是东北军内部都成了少数派,且难以压服群体,王以哲和何柱国便想到了要搬救兵。他们提出把甘肃的于学忠接到西安来一道谈。
这个建议,杨虎城和“少壮派”竟然也举手赞成。
于学忠和何柱国一样,虽分掌一定的军权,但因都不是东北本籍人,在东北军内的影响力远不如王以哲。按“少壮派”的意思,王以哲“其心既异”,自然早就“非我族类”,所以一定得换个人,而取代王的人选,又非于学忠不可。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