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大同战役时,作战主力是蒙疆兵团,而到了平型关战役,却是以板垣师团为主,蒙疆兵团为辅。
倘若板垣真的一头钻进这个口袋,自然要吃不了兜着走,可是谁都没想到,关键时候,老阎却又改变主意了。
老阎决心动摇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一个“谋士”来献计了。
老阎身边的谋臣,赵戴文虽称首席,但其实是个文臣,讲经说法可以滔滔不绝,真打起仗来却是一窍不通。这个来献计的“谋士”,是外号“孙神经”的孙楚(保定1期)。
孙楚本是负责平型关一线的杨爱源(保定1期)手下军师。虽说是保定1期的高材生,杨爱源却比李服膺好不了多少,也属于老阎身边的乖孩子类型,“让干甚就干甚”,平时自己不会动脑,打仗更是乏善可陈。一遇到这种紧张时刻,大脑基本一片空白,而帮他填补这一空白的,就是孙楚。
悲哀的是,这位一期同学孙军师其实也不会打仗,只是他一张嘴巴能说会道而已。
为什么会被称做“孙神经”呢,就是他指挥作战时喜欢卖弄,强以不知为知,出招时花样翻新,华而不实,因此常给人“举止恍惚”、神经错乱之感。
老阎说要把板垣放进来关门打狗,孙军师却作跌足大呼状,曰大事坏矣。
为何?
雁北,主战场也,平型关不过是次战场,现在把板垣放进关来,岂不正中对方分进合击之计。
如果是北伐那会,老阎打仗正打得热乎,没准还会坚持己见,可多年不握枪把子,手早就生了,相应地也越来越缺乏自信,听孙楚一说,不由犹豫起来。
那依你之见呢。
孙楚胸脯一挺,照我看,晋军在平型关已集结了不下十六七个团,足能抵挡板垣,同时又有八路军林彪部抄于敌后,到时必能阻其于平型关外。
想到在大同的口袋阵不仅没布成,还把整个晋北都丢掉了,本想“狠一点”的老阎最终还是采纳了孙楚“坚守平型关”的方案。
老实说,坚守平型关的计策也不是不好,关键还是得看你能不能守住。
(1020)
日期:2011-02-10 18:51:20
平型关一线,首先与板垣接上火的,是高桂滋。
高桂滋和长城抗战的萧之楚差不多,同属于中央军中的杂牌,他的第17军此前已参加过南口战役,一路就没歇过,伤亡也未得到整补,这次再次奉命驻守平型关西侧的团城口。
让高桂滋没有想到的是,整个平型关战役的前期阶段,几乎所有苦都压在了他这么一支“杂牌部队”的肩膀之上,直到累垮为止。
9月21日,粟饭第21联队发动对团城口的进攻,此后逐级加码,越打越凶,最终竟使团城口成了平型关战役中最激烈的一个战场。
第二天,即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双方相距仅为四百米,团营级军官也出现了死伤,一看就是准备光着膀子拿斧头互劈的架势。
到第三天,下起了雨,大家打肉搏战,互劈正式开始!
由于第17军“牺牲者甚多”,高桂滋连发求援电报,请示机宜。
此时阎锡山和孙楚得到报告,八路军林彪115师越过五台山,已从平型关东侧潜出,并将秘密部署于日军后方公路两侧。
联系两方面的消息,老阎忽然又有了新的计算。
关门打狗过于冒险,坚守平型关看来又失于保守,那何不在平型关外决战呢——由团城口正面出击,再让八路军包抄其后路,岂不妙哉。
老阎激动起来,决定调动作为预备队的晋军6个团,既可增援高桂滋,又可顺势出击。
出击时间:当天下午6点。
高桂滋收到回电后,大为振奋,立刻晓谕众将士,要大家力战待援。
时间到了,出击部队却连个影子也没看到,再问,说是改到晚上8点了。
在团城口指挥作战的是高桂滋手下战将、时任旅长的高建白。高旅长左等右等,等不到援军,前方却更加吃紧,乃至“火光烟雾弥漫天空,枪炮之声震耳欲聋”。
情急之下,他直接去找了联络官。
援兵为什么还不来,实在有困难的话,先派一个团来应应急也好。救急如救火,万一阵地被鬼子夺去,你就是派十倍的兵力也难再夺回来。
联络官很直截了当地说来不了。
高建白退而求其次,要不,一个营也行啊。
对方仍然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我们这6个团出击,主要还是为了与八路军相配合歼灭日军的,你以为是光为了援救团城口啊。
高建白无言以对,只得退出。
此时的团城口前线激战正酣,别说相差两个小时,就两秒钟都不是那么好熬的。
高建白简直觉得时间已停滞住,手上的表已经不走了。
好不容易,8点。
6个团在哪里呢?
高建白一把拿过电话,直挂联络官:8点过了,为什么还不动?!
对方的回答差点让他晕过去:8点改成12点了。
这是一个诡异的秋天,雁北已经下起了大雪,平型关这里虽然没有下雪,但是雨一直没断过,前线官兵半个身子都泡在战壕里,真是又冷又饿。
高建白在指挥所里踱来踱去,不时看表,估算着该死的12点什么时候才能到。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