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124节

热门小说推荐

日期:2010-02-25 20:51:24

52 七擒孟获(2)

孟获逃回之后,仔细一想,与诸葛亮正面作战风险太大,不如以逸待劳。目前正值炎夏,蜀兵远来,劳顿不堪,如果己方凭借泸水之险,坚守不出,诸葛亮岂能长久?孟获的这一番以退为进,以守代攻的想法,确实是迎战来犯之敌的妙策。

孟获当即命令全线退防至泸水南岸,所有船只也一并聚拢在南岸。同时,在岸边筑起土城,深沟高垒。有依山傍崖之地,建起敌楼,多设弓弩炮石,只拟死守,决不与诸葛亮正面作战,且看他如何擒拿自己?

诸葛亮大军挥进,却被阻于泸水北岸,无船可渡。正好马岱受刘禅差遣,押送解暑药及粮草来到。

诸葛亮对马岱说:“现在孟获拒住泸水,无路可渡。我想先断其粮道。离此处一百五十里为泸水下流沙口,此处水流缓慢,可以扎筏而渡。你率领本部三千人马,渡过泸水,直入蛮洞,断其粮草,然后伺机鼓动董荼奴、阿会喃两个洞主,令其内乱。”

马岱领命而去。到了沙口,驱兵渡水。士兵见河水很浅,纷纷弃筏,裸衣而过。不料全都口鼻出血而死。马岱大惊,急报诸葛亮。

诸葛亮找来土人向导询问。这才知道,酷暑之际,毒聚于泸水。日间太阳高照,毒气蒸发,渡水者沾之必死。如果要渡河,要等到晚间河水变冷,毒气不起,就不会有事了。

诸葛亮令马岱依次行事,果然顺利渡河,截了孟获粮草。

再说孟获,以为有泸水之险毒,诸葛亮必然束手无策,也就高枕无忧,每日只是饮酒作乐,不理军务。

有一酋长提醒说:“沙口水浅,不可不防。如果蜀兵从此而过,就麻烦了。”

孟获大笑道:“你是本地土人,怎么不知道泸水的厉害?我正是要蜀兵从此处渡河。只要他们渡河,必然中毒而亡,还要担心什么?”

酋长又说:“倘若有土人告知蜀兵夜渡之法,又该如何?”

孟获又大笑道:“我境内之人,怎么肯向着境外之人呢?你们不要多疑了。”

孟获在这里,表现出的是一种典型的内群体偏见。

人是群居性动物。我们会将自己归入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群体。群体给单独的自我带来一个集体的概念——我们。“我们”和“他们”显然是不一样的。“我们”比“他们”更聪明,更强壮,更熟悉自己。这样的看法就是“内群体偏见”。

孟获认为当地的土人都是和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当然也会将蜀军视为敌对的群体而加以排斥。所以,土人是不可能偏向于诸葛亮一方,而将夜渡泸水的秘密泄露给他们的。

孟获的看法并非全无道理。但他显然不知道,在一个群体的内部,还存在着许多个子群体。

比如,我们一般把瑞士人看成一个同质的群体,但瑞士人却在内部将自己分为讲法语的瑞士人、讲德语的瑞士人和讲意大利语的瑞士人。而这些子群体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又比如,很多盎格鲁血统的美国人往往把“拉丁美洲人”混为一谈。但其实这个群体还可以细分为墨西哥裔美国人、古巴裔美国人和波多黎各裔美国人。

在孟获的整个南蛮群体中,也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划分为许多个不同的阶层(子群体)。像孟获这样高高在上的野蛮统治者,其实也很难获得被压迫于下的草根阶层的高度认可。当外敌来侵的时候,由于孟获事先并未广泛地宣扬群体偏见,很多草根土人并不会意识到这是入侵之敌。更为甚者,很多饱受欺压的土人甚至会希望所谓的外敌好好教训一下孟获这样作威作福的统治者。

所以,当诸葛亮一方和颜悦色地问讯于土人时,土人的知无不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马岱劫粮后,引兵再攻。孟获派董荼奴迎敌。马岱知道诸葛亮此前曾有过放其生路的恩惠,就以此指责董荼奴忘恩负义。

董荼奴其实还正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虽然在孟获重压之下不得不引兵来敌,但马岱的指责令他无心恋战,匆匆退却。

孟获得知后,要将董荼奴斩首。幸亏其他酋长洞主求情,董荼奴才免于一死,但还是被狠狠打了一百大棍。董荼奴权衡一番,和其他对孟获早有怨言的人一起,趁孟获醉酒,将其擒下,押送诸葛亮大帐。是为二擒孟获。

诸葛亮见了孟获,说:“上次你说再把你抓住,你就降服。今天你还有什么话说?”

孟获说:“这次我被擒,也不是你的能力使然,而是我手下人自相残害。我当然是不服的。”

只要你说“不服”,诸葛亮就会放你回去再战。

孟获于是又被松绑,酒食款待。酒足饭饱后,诸葛亮说:“我自出来茅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你不过是个蛮夷之人,为什么不服?”

孟获默然不答。诸葛亮带他出了营寨,检阅粮草兵马。诸葛亮边看边说:“你看我兵马雄壮,粮草充足,竟然不降服,真是愚不可及。你哪里能够胜得过我呢?如果早早投降,我启奏天子,令你不失王位,子子孙孙永镇此邦。你看怎么样?”

诸葛亮为什么要在示威之后,对孟获说这么多劝降的话呢?

马谡的办法确实好,可是孟获实在是个顽劣之徒。诸葛亮也担心,如果孟获老是用“不服”为借口,屡败屡不降。如此耗日持久,也是很难忍受的。所以,诸葛亮想通过示之以威,诱之以利来尽快解决问题。

没想到孟获竟然一反常态,改变了态度,说:“不是我不肯投降,只是我部下之人不肯服气。丞相这次放我回去,我一定好好招安部下,意见一致后,才可归降。”

诸葛亮面露喜色,再请孟获回营,继续痛饮,然后亲自将孟获送到泸水边,派小船将孟获送归。

问题真的就这样轻易解决了吗?

诸葛亮高兴得还早了点。

孟获回到本寨,立即布好刀斧手,推说诸葛亮有命令传来派人将董荼奴、阿会喃这般蛮将诈来,一刀两断,弃尸山涧。

孟获随后又找来弟弟孟优,吩咐一番。孟优就带着一帮大汉,搬运了大批金珠宝贝象牙犀角之类,直奔诸葛亮的大寨而来。

孟优刚刚过了河,就听见鼓角齐鸣,一彪军马一字排开,当前大将,正是马岱。孟优大惊失色,连忙向马岱说明了献礼情由。

马岱连忙将孟获遣弟来献宝的相关情形向诸葛亮详细汇报。诸葛亮微微一笑,回头看了马谡一眼,问道:“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马谡当即领悟了诸葛亮的意思,不敢明言,写在纸上给诸葛亮看。诸葛亮看了后,抚掌大笑,说:“汝之所见,正与吾同!” 当下唤入赵云、魏延、王平、马忠、关索等人,密密吩咐。

安排停当后,诸葛亮吩咐孟优入见。孟优见了诸葛亮,下拜行礼,说:“家兄深感丞相活命之恩,无可奉献,特准备了些许珠宝器物,聊表寸心。”

诸葛亮问:“你兄长现在何处?”

孟优说:“家兄深感丞相天恩,去银坑山收拾宝物去了,稍后即来。”

诸葛亮问:“你带了多少人来?”

孟优回答说:“不敢多带,只带了随身侍从一百余人,都是用来搬运货物的。”

诸葛亮吩咐将这些人全部叫入军帐。诸葛亮一看,这些人都是青眼黑面,黄发紫须,耳带金环,蓬头跣足,身长力大之士。诸葛亮吩咐他们席地而坐,一起喝酒。

再说孟获,订好了这诈降之计,专等回报。正在担心之际,两人回来报告,说诸葛亮接受了礼物,丝毫没有生疑,将随行之人全部召入大帐喝酒。孟优同时还传信给孟获,约好夜里三更,里应外合,共擒诸葛。

当夜二更,孟获如约率兵而至,却见孔明大寨不过是一座空寨。走入一看,只见帐内灯火辉煌,孟优及所有随行人员烂醉如泥,倒于地上。孟获情知不妙,急忙喝令撤退,但哪里还来得及?

赵云、魏延、王平、马忠、关索等人分路杀到。蛮兵四散而逃。孟获单人独骑,来到泸水岸边,看见数十个蛮兵正驾着一艘小舟。孟获连忙喝令靠岸。孟获刚一上船,就被驾舟的小兵放翻。原来却是马岱引了人马,扮作蛮兵,在此等候擒拿孟获。此为三擒孟获。

那么,诸葛亮是如何识破孟获的谎言,判定他是诈降的呢?

×××××××××

心理感悟:信任是一种不易觉察的偏见。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