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辞意凄婉,颇有情致深韵,此情此景,真想不到是出自刚毅英伟、喜怒不见于色的大丈夫韩琦之手. 宋夏三次大战,皆以西夏胜利告终.总结原因,不外有如下几点:
其一,元昊总兵数虽少于宋军,但每次大战皆是集中优势兵力,五指成拳,以人数之胜,一举歼灭宋军一部主力;反观宋朝,战线拖沓,兵源分散.
其二,知已知彼,百战百胜.无论是宋军的动向以及作战地形,西夏军皆事先成竹在胸,反观宋军,数次贪功冒进,连间谍、尖兵侦知的情报都百分百不实,不败才怪.
其三,游击战术,转战不疲.元昊常常声东击西,偏师屡出,令宋军如堕云里雾里,乖乖受骗.
"(宋)太祖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然专其大利,而受其大害.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大与古异.威权最为不分,故人才衰乏,外强中弱"(叶适《始论篇》)所以,宋朝重文抑武现象,乃开朝就立为国策的"原则",矫枉过正,日后终成衰弱之源.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春,由于连年征战,西夏国力已臻衰竭,元昊就乘机派出使臣上书宋朝商谈和议.宋仁宗密诏庞籍与元昊谈判,"元昊闻之大喜".谈来谈去,关键问题仍然是元昊称帝的问题,宋朝坚持要元昊自削"僭号".元昊恼怒,大言:"(我)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经过拉锯谈判,元昊派使臣至延州上书,"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称臣".虽不称臣,元昊以儿子自居,总算给了宋朝一个台阶. 正当宋朝准备答应与西夏的和议,辽朝派来使臣,要宋朝不要与元昊讲和.两难境地下,宋朝的礼部郎中吴育发表意见,顿解愁结: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