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携带六百五十七部经书踏上了回国之路。跋涉两年,大师回到长安,意想不到地受到了太宗的热情接待,而且是“通俗奔迎,倾都罢市”,长安城里这时早已传遍了玄奘大师的威名,什么“偷越国境”的事早已不为人知了,话说回来,就算有人知道又能怎样?取得真经,学贯中印,技压群雄的事迹足以盖过一切了。
太宗为玄奘建慈恩塔(即如今的大雁塔)以贮经,并且设立译经院,召集全国各地高僧同在玄奘麾下译经。于是玄奘又潜心佛经翻译,他一丝不苟,甚至有些“死心眼”,从不因佛经内容过长而删减一点原文意思,什么“叽里咕噜”的经文也照译不误,而且他严令译经的其他僧众必须这样做,有不尽意的一律重译。在此之前,很多译经师都只是取经中大意而已,相比之下,玄奘开了严格尊重原文的翻译先河,这也是大师他后来注重佛法名相的缘起。玄奘共主持译经一千三百三十多卷,这个数量,为中国古代译经数目之最多者。
玄奘还开创了中土佛教的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或法相唯识宗,主张尊佛法名相、重修行心识,为中国佛教的大花园又添了一株奇葩。在玄奘所译的众多经书中,有一篇流传最广的经文,即《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篇仅二百六十字,经文中举出四谛、五蕴、六根、十二因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