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法两国在国内政治道路上的差异,钱乘旦曾经如此描述:“在英国,统治者在人民的坚强意志前机灵地退却。在法国,统治者和人民拼死地抵抗。两笔历史遗产决定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这里所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两国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的差异。英国政治,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具有实用主义特色,这已经是英国的一种社会传统,也可称为现实主义或功利主义。在英国对外殖民主义扩张和殖民管理体制的设计和贯彻中,这种现实主义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经过一战后的大英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它的各自治领要求帝国给它们的宪法地位进行更明确的界定,英国在1926年的帝国会议上就通过了有关帝国内部关系的贝尔福报告,指出英国和各自治领地“是英帝国内部的自治实体,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彼此无从属关系,但以对英君王的共同效忠而联成一体,作为英联邦的成员自愿结合在一起” 。后来英国又在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将英帝国内部关系的这种变化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二战后,随着英联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原来自治领独立自由倾向的加强,英联邦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其成员也不只是包括原来的自治领,而且包括帝国内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这样一来,“英联邦一词实际上就取代了原来意义上的英帝国一词的含义,带有殖民主义旧有痕迹的自治领一词,也逐渐从英联邦关系的词汇中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一直在调整其殖民主义政策,并没有强行推出任何不切实际地同化殖民地的强硬政治政策,而是逐步顺势而为。在国内保守党政府重整军备政策及对殖民地的军事镇压消耗了英国财政预算的绝大部分严重妨碍了国内福利国家建设以及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也引起国内人民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反对,保守党政府也承认“主权独立的进程……是不可避免的了……” 。英国工党政府更是意识到英帝国的非殖民化已不可避免,此时最明智的做法只能是在必要时让各主要殖民地实现自治,同时努力将英帝国向联邦发展方向引导,实行用联系密切的英联邦代替帝国的政策,以此维护战后英国的大国地位和在原殖民地的经济利益,1949年5月的一份内阁档案中说:“英国殖民政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引导殖民地在联邦内走向自治” 。渐进式殖民撤出方式可以为英国赢得时间对殖民地实行经济渗透,而通过殖民地经济开发计划又可以为英国在撤出之后借助自己在殖民地经济上及殖民地人民对宗主国的情感因素继续保证对其原殖民地事务的影响力,因此工党政府认为非殖民化过程中“……权力的转移并非意味着帝国的削弱和消亡,实际上它是力量的源泉” 。再例如,在1965年4月英国议会就有人提出:“英国的苏伊士以东的政策有必要来一次彻底的清算,英国的军事基地应该尽快地从这些地方撤退” 。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om
(>人<;)